公司地址:攀枝花市东区花城下街4号攀枝花影城7楼
联系电话:13982344116
联系手机:13982344116
公司邮箱:22388805@qq.com
攀西助贷网,攀枝花助贷网,助贷,贷款提供税金贷,发票贷,房抵贷,信用贷,车抵贷等贷款咨讯服务
公司地址:攀枝花市东区花城下街4号攀枝花影城7楼
联系电话:13982344116
公司邮箱:22388805@qq.com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3-07 15:48:15点击:3140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又迎来“两会时间”。
踏上新征程,奋楫再出发。政事儿工作室推出“奋进中国——2023年全国两会政事儿访谈录”,来自各条战线的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讲述不负重托、同心圆梦的履职故事,畅谈中国发展新愿景。
全国政协委员宁吉喆:
过去三年我的消费大大降低了,消除消费阻碍需各方面努力
3月5日晚,全国政协委员宁吉喆接受“政事儿”专访,就中国经济发展、大学生就业、扩大内需与扩大消费、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民营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话题,深入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他说,“对于过去五年,事非经过不知难,成绩来之不容易;对于今年,报告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我认为目标政策已明确,经济回升可预期。”
报告指出,要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宁吉喆谈到一个细节,“因为我的工资卡平时都是我的妻子负责管理,我的钱肯定还是家里用得多一些。过去三年受疫情影响,消费受阻,我的消费大大降低了,被动储蓄增加了。要消除阻碍消费的因素,需要各方面努力。”
宁吉喆出生于1956年,曾任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主任,2015年任发改委副主任(正部长级),次年兼任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去年3月转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参加全国两会的宁吉喆(受访者供图)
谈报告整体感受
“目标政策已明确,经济回升可预期”
政事儿:列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次全体会议,听完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宁吉喆:作为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我列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次全体会议,听了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也体现了过去五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努力艰苦奋斗。
对于过去五年,事非经过不知难,成绩来之不容易;对于今年,报告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我认为目标政策已明确,经济回升可预期。
政事儿: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总结,你会用哪些?
宁吉喆:印象比较深的关键词有四个,也与上述感觉有关系:成就辉煌,过程不易,工作艰辛,未来可期。
谈GDP预期目标增长5%左右
“克服困难、看到机遇、战胜挑战,就可以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求得正常增长”
政事儿: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我国GDP增长3%,今年预期目标是增长5%左右。从3%到5%左右,你怎么看这个变化?
宁吉喆:去年中国经济实际增长3%,是受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虽然3%相当于世界各国平均增速,但比去年年初我们提出的5.5%预期目标要低。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GDP预期目标是5%左右,这与去年实际增长3%相比,是一个明显的提升。
从现实需求来看,中国需要一个正常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它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需要,无论就业、增收,还是一系列民生保障,都需要有增长速度为基础。它还是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高质量发展既包括质量有效提升,也包括数量合理增长。同时,它还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确定的中心任务,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要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这些都需要以合理增长速度为基础。
从可能性来看,我们人财物生产要素都具备。中国仍然拥有一支世界上数量更大的劳动者大军,资金保障也在提升,物质基础也雄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产业体系完整齐全。从生产要素看,具备支撑条件。虽然世界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国际市场有一些波动,但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主要依靠国内大市场,大国经济的特点是内需主导、拓展外需。市场空间可以支撑合理增长速度。
从长期发展来看,我们需要达到一个潜在增长率。去年3%低于增长的合理区间,今年提出5%左右,我认为能接近或达到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水平。
政事儿:实现这个目标,难度大吗?
宁吉喆:难度还在于国际国内存在不确定性、不稳定因素。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有放缓担忧,甚至出现衰退。如果各国宏观政策处理的好,可能会好一点。但总体来说,因为大国博弈、地缘政治、军事冲突等影响,例如乌克兰危机,外部市场不确定因素较多。
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加上疫情干扰,形成了一些惯性。我们常讲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并存,其中有长期因素、近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
这需要我们克服困难、看到机遇、战胜挑战,就可以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求得正常增长。
谈就业
“各级政府要把就业问题放在头等重要的优先位置”
政事儿: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你怎么看当前就业形势?
宁吉喆:就业问题始终是民生之本。中国有14亿多人口,近9亿劳动年龄人口,但就业人数是7亿多人,劳动参与率60%多。加上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农村转移进城劳动力、复转军人、大学生等,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数量会越来越大。就业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为什么说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中国存在就业不充分问题,比如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存在就业招工难问题,比如制造业技术工人、高新产业符合条件人才比较缺乏。由于中国经济增长企稳回升,今年就业形势总体看,要比去年经济增长低于合理区间时有所好转,这是趋势。就业数量会扩大、就业环境会改善、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是可以预期的。
政事儿: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超过1150万人。大学生就业目前存在哪些结构性矛盾?
宁吉喆:大学生和农民工是两个重点就业群体。农民工虽然数量很大,进城农民工达到两亿八九千万人,但他们以体力劳动为主。1998年、2008年农民工也大量回乡,这个矛盾突出。受疫情影响,这两年也有一些农民工回乡,但这是非经济因素影响。现在随着疫情防控政策平稳转段、我们走出疫情大流行,服务业、建筑业在恢复,形势正在好转,农民工就业矛盾不及大学生就业这么突出。
中国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培养大学生有个周期,这两年每年毕业的大专以上学生突破了1000万,今年又创历史新高。大学生有知识,有求职诉求。而我们产业结构整体还是以中低端为主,对知识型劳动就业吸纳能力提升需要一个过程。同时,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结构还不匹配,加上周期性矛盾影响和疫情惯性影响,要下更大力气去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政事儿: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宁吉喆:最重要的还是建议各级政府要把就业问题放在头等重要的优先位置。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的,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坚持把稳就业、保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放在“六稳六保”首位。
首先要明确政策取向,大家行动才能更加自觉。要活跃市场主体增加就业。要靠扩大内需扩大就业。大学生有知识、有技能,要投资更多知识型、技术型项目,鼓励扩大就业。要支持发展吸收就业多的服务业,通过服务消费带动服务业供给,带动就业。继续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从长期来看,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来扩大就业。一方面,把产业结构朝着中高端、能吸引更多大学生方向去调整;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大培训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来适应就业发展趋势。总之,要综合施策来解决就业问题。
谈扩大内需与扩大消费
“消费对经济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投资起到关键性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就有了强劲动力”
政事儿: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更多经济增长动力源。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宁吉喆:扩大内需是的大战略。大国经济以内需为主导,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在扩大内需基础上。
中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已有20多年。1998年开始实施扩大内需,我们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又扩大内需,经济调控取得明显成效。
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扩大内需是一个总方向。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公布扩大内需长远规划战略,发展改革部门出台实施方案,把方向、路径、政策都做了擘画,现在正在实施。
政事儿:你怎么看扩大内需与扩大消费的关系?
宁吉喆:内需分为国内消费和国内投资两大块。正常情况下,消费应该占到内需60%左右,投资占到40%左右。由于疫情原因,国内消费市场存在需求收缩矛盾。2021年消费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到30%,去年也是30%,这没有达到正常水平。受疫情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去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负增长,这不是常态。
现在要恢复常态,就要把扩大消费放在稳增长、扩内需的主要位置。今年随着疫情影响降低,受抑制的接触性消费、聚集性消费、流动性消费开始回升。从春节到现在,餐饮、住宿、客运、文旅都开始回升,今年全年消费上升势头明显。
扩消费放在扩内需首位,不是说投资不重要,我们仍然要把扩大投资放在重要位置。消费对经济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投资起到关键性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中国扩大内需就有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