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或将开启萧条期!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4-30 09:52:49点击:2385

金融行业曾被誉为更赚钱、更高学历集中营,但如今面临着的大规模降薪潮,幅度之惊人令人震惊。中国当前各种地产暴雷,必将波及金融行业,将其拖入深渊。如果社会失去了消费欲望和投资信心,国际地缘政治脱钩将进一步恶化,金融行业可能迎来大萧条时期。然而,随着年报披露,2023年证券公司员工薪酬水平揭晓。数据显示,25家披露年报的券商中,四成券商的薪酬总额缩水,半数券商的人均薪酬下降,头部券商的降薪尤为明显。据报道,上市银行持续扩大了向员工“反向讨薪”的范围。截至目前,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天津银行、威海银行、哈尔滨银行、甘肃银行等10家银行在年报中披露了绩效薪酬追索扣回的相关情况,合计涉及近1亿元的“反向讨薪”金额。

早在2022年,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了《证券公司建立稳健薪酬制度指引》,要求证券公司建立健全的薪酬激励约束机制,平衡不同职位和岗位人员的薪酬水平。 到了2023年,处于金字塔的金融业掀起了一场有关收入分配的风暴。权威部门发文要求摒弃“金融精英”、“唯金钱论”和“西方看齐论”等错误观念,以整治对过度追求生活和高端品味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标志着金融行业逐步进入了新阶段,无论金融行业本身是否盈利,从业者都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轻松获得高收入。长期以来,金融行业被外界视为享受奢华生活的代名词,日常生活似乎就是在五星级酒店中度过,享受航空公司的贵宾待遇,穿着服装,一挥手间便可进行亿万级的交易。这种印象主要来自于影视作品的塑造,但也不是无中生有。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的数据,在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排名中,金融业位居首位。在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排名中,金融业排名第二,仅次于信息、计算机和软件业。换句话说,金融业和信息科技行业是绝大多数普通打工人能够触及到的“天花板”职业,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引擎。金融业代表着资金的流动,而计算机软件行业则代表着技术红利的爆发。几年前,我们还经常能在新闻热搜中看到那些大秀高薪消费的金融从业者。比如,2022年,有知名金融机构的员工被其妻子在小红书上晒出了月薪超过8万元的相关截图。

社交媒体上不断晒出的互联网巨头高额年终奖让人向往不已。然而,这两年显而易见的趋势是,那些热衷于炫耀和晒财的人,不论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逐渐减少了。中国A股长期处于低估值状态可能是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韭菜的减少和资本市场的不景气,财富效应也逐渐消失。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我们目前所看到的现实是,信息科技行业,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行业,在经历了多轮裁员之后,这场风暴最终传导至了金融行业,成为收入比较市场中的最后一道防线。从监管层面来看,对金融行业薪酬的限制可以理解为试图调整价值创造和分配机制的努力。然而,现实的反馈是,一旦金融行业开始降薪,其他行业又将何去何从?金融行业本身存在问题,每当有人提及金融行业高薪,总有人跳出来抱怨自己被平均了,这是事实。 金融行业的二八效应非常明显,高管和基层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巨大,因此缩小这种差距成为监管和政策关注的焦点。例如,中国财政部之前发布通知明确要求国有金融企业高管及重要岗位员工的基本薪酬一般不得超过总薪酬的35%,而绩效薪酬的40%以上应当采取延期支付方式。然而,如果我们放眼整个金融行业,甚至跳出金融行业来看,就会发现,即便是那些抱怨自己被平均的人,相比其他行业的从业者,收入也要高得多。在金融行业中,保险业员工的平均薪酬更低,但平均年薪也能达到20万元以上,这对大多数人来说仍属于高薪水平。根据万得数据统计,从2018年至2021年的统计区间来看,金融业员工的年度平均薪酬是制造业的2.35倍,是其他行业的1.69倍。而选举薪酬排名前三的高管与证券行业高管薪酬的对比显示,在金融业中处于封顶,是其他行业高管薪酬的2.62倍,制造业高管薪酬的2.83倍。然而,问题在于,金融业所创造的价值是否与其收入相匹配呢?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它涉及到一个极为广泛的议题,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早在2011年,美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而3年后,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更是风靡全球。这些年来,关于金融业薪酬过高的讨论和争议从未停歇,许多人对莱昂纳多主演的那部经典电影《华尔街之狼》印象深刻。影片讲述了华尔街传奇人物乔丹·贝尔福特的故事,这位股票经纪人曾在短短3分钟内赚取了1200万美元,在31岁时拥有了亿万家产。 这部电影之所以在美国国内取得巨大的票房成功,部分原因是因为它触及了公众对华尔街的不满与愤怒。在纽约市,证券业的平均工资为43.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80万元,是其他私营部门平均年薪9.2万美元的近5倍。从国际范围来看,目前尚未找到理想的解决方案来应对金融业与其他行业,尤其是制造业之间的巨大收入差距。这一现象与各行业的属性有关。作为掌握市场经济中最关键资源配置能力的行业,金融业天然拥有其他行业难以企及的套利空间和机会。尽管如此,从结果来看,足够开放的资本市场仍会自发地通过看不见的手,在分配过程中重新筛选出真正的财富创造者。以A股上市公司为例,在2023年度A股上市企业市值排名中,前10名中就有5家金融机构。严格意义上的科技公司只有宁德时代一家,而在美国上市公司市值前十名中,仅有一家金融机构,其余为生物医药、互联网和科技领域的高科技公司。在这个过程中,可见手的作用相对有限,因为这意味着需要投融资机制、业务审核制度、创新创业环境等一系列系统性支持。因此,尽管强制要求金融业降低薪酬可能暂时缓解“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问题,但共同的贫穷并不等同于共同的富裕。当前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资源通过无形的市场手段更有效地转移到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行业中。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在经济发展时期首先享受到红利,但在经济下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危机。